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6月27日电(谷华)“田湾核电站是全球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截至目前,田湾核电站1-6号机组已全部投入商业运行,累计安全发电超过4300亿千瓦时。”26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富堂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介绍田湾核电站运营情况。 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规划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当前田湾核电1号至6号机组在运,7号、8号机组在建。 驱车行驶到半山腰的田湾核电站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核电站,6座已建成的核电机组矗立在黄海岸边。山下塔吊林立,各类运输车来来往往,这是正在建设的7号、8号机组。 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单机容量均为126.5万千瓦,设计寿命为60年,项目于2021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2026年和2027年投入商运。 杨富堂介绍,田湾核电站8台机组全部建成后,装机总量超90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700亿千瓦时,将有力推动江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维护华东地区电网安全和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6月19日,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中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后,拓展进入到工业供汽领域。 “和气一号”项目作为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具有绿色安全、稳定高效的特点。项目建成后,每年有480万吨的零碳清洁蒸汽输送到连云港石化基地,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为石化基地每年节省碳排放指标70多万吨。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维修总经理刘永生介绍,“和气一号”项目为核能与石化耦合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核能综合利用与高耗能行业耦合发展将进一步凸显核能的零碳价值,可以满足高耗能行业多样化的用能需求,为高碳排放产业提供脱碳技术方案,支撑国家大型化工基地、大型工业基地建设。 “积极拓展核能综合利用新路径,未来将广泛开展核能综合利用和多元发展,稳步推进蒸汽供能、滩涂光伏、抽水蓄能、核能制氢等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杨富堂说。(完)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为期半个月的“光伏巡展”落下帷幕,同期参展的储能展商也结束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的“连轴转”行程。

    从刚结束的SNEC上海光储展和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览会参展情况来看,除了工商业定位的储能产品成为发布重点外,另一大明确的行业趋势是储能电芯越做越“大”。

    储能电芯正沿着从280Ah到300Ah+到500Ah+的方向迭代,部分厂商率先开始布局500Ah+电芯。

    展会期间,欣旺达(300207.SZ)旗下的欣旺达动力发布名为“欣岳”的储能电芯,容量为625 Ah;瑞浦兰钧(00666.HK)和楚能新能源同样发布容量为625 Ah的储能电芯。

    “预计314Ah容量的电芯将在下半年开始,在未来几年成为市场主流,会取代280Ah容量的电芯。”某储能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14Ah容量的电芯产品与此前成熟的280Ah电芯产品尺寸相同,模组和Pack的生产线可以兼容。“如果是其他的尺寸,甚至更大容量的储存,意味着整个储能行业现存的Pack无法兼容,这对行业来说是一种浪费。”

    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用于储存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Ah是电芯的容量单位,代表其可存储的电量。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瑞浦兰钧、远景动力、欣旺达、天合储能、海辰储能、鹏辉能源、中创新航、宁德时代、南都电源、赣锋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盛虹动能、豪鹏科技、海基新能源、力神电池等企业近30款300Ah+容量的储能电芯产品已经开始量产交付。

    综合已公布的数据,500+Ah电芯多将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陆续实现量产,从280Ah的量产到314Ah的量产经历了大概5年的时间,而从300+Ah到500+Ah的量产仅约1年时间。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显示,300Ah+储能锂电池会在2024年加速在国内大储、工商业储能产品中渗透,渗透率有望从2023年不到3%提升至20%以上,理想情况将提升至30%。

    另外,今年的ESIE和SNEC展会期间,各路储能厂商也相继迭代推出各类储能新品。

    “储能行业低价竞争现象短期仍将延续。”东海证券最新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系统月均报价下降40%,其中2小时和4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分别较2022年下降44%和47%,近乎腰斩。

    近年来,光储融合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达21.5GW/46.6GWh,为2022年的三倍左右,锂电池技术占比提升至97.3%。理想情景下,预计2024年至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54.7GW、80.4GW、108.9GW和138.4GW。

    6月20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公开表示,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6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称,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档立卡是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情况、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支撑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有关工作的通知》,自2024年6月起,每月下旬公布上月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情况(包括风电、非自然人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现将2024年5月份全国新增建档立卡情况公告如下。

    2024年5月,全国新能源发电新增建档立卡项目共763个,其中风电45个,非自然人光伏发电项目709个,生物质发电项目9个。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氧化钌温度计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器件之一,可用于对量子芯片的工作环境进行测温。由于量子态非常脆弱,量子芯片需要在“绝对零度”条件下运行,每一个微小温度波动都可能导致量子信息丢失。使用氧化钌温度计来精准监测量子芯片的工作温度,对于确保量子计算机稳定运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氧化钌温度计主要依赖进口,没有能在10mK以下温区进行测量的国产化产品。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抗干扰氧化钌温度计,产品起测温度接近6毫开尔文(mK),刷新了国内纪录,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极低温测量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与普通的氧化钌温度计相比,国盾量子氧化钌温度计的标定基准在20mK以下温区采用顺磁盐温度计,显著降低了标定过程的环境干扰和测量误差,大幅提高温度标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该产品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满足科研和工业应用中的严格要求,为国内超导量子计算及相关低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点击量:1
  • 摘要:

    医学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是诊断、治疗规划和疾病监测等多种领域的重要工具。利用DNA存储技术保存医学MRI数据,将有助于人类健康管理。通过DNA存储,可确保重要数据在数千年内安全保存并精确恢复,为研究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改进编码模型、引入冗余核苷酸和设计索引技术,实现MRI数据的可靠归档和检索。基于此,科研团队将编码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并分配多个CPU进行并行计算,实现编码速率的提高。科研团队共测试72GB的人体磁共振成像数据,仅用9个小时便完成编码。据预测,1TB量级的数据可以在120小时完成。

    科研团队将进一步深化DNA存储关键技术研发,同时推动DNA存储与传统存储工具,如磁带、光盘等结合,为更多的数据存储应用,包括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档案电子化数据DNA存储等提供技术基础,加快DNA存储面向实际应用的产业化进程。

    点击量:1
  • 摘要:

    MRI扫描通常用于诊断各种疾病,但是,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必须一次完全静止几分钟,否则可能会出现“运动伪影”使最终图像模糊不清。为确保获得清晰的图像,需要在患者发生移动时立即识别,以便停止扫描并让技术人员重新开始。嵌入到MRI中的传感器可以实现运动跟踪,但是,传感器不能使用金属或磁性材料,因为会干扰MRI技术。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技术,它利用聚合物之间摩擦产生的静电为自己供电。

    中国科学院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研究所李涛、吴志毅等设计了一种基于TENG的自供电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集成到MRI机器中,以防止运动伪影。研究团队通过在硅胶中央层周围夹上两层涂有石墨基导电油墨的塑料薄膜来创建TENG。当塑料薄膜被压在一起时,它们的静电荷移动到导电油墨上,产生电流。

    该传感器被整合到患者头部下方的MRI监测台中(如图3)。在测试中,当一个人将头从一侧转到另一侧或抬起时,传感器会检测到这些动作并将信号传输到计算机,然后,播放声音警报,技术人员计算机上还会出现了一个弹出窗口,停止MRI扫描。这项工作可实时检测患者运动并关闭MRI扫描,改善因运动产生的图像“伪影”,提高MRI扫描效率。

    点击量:1
  • 摘要:

    神经科学,特别是在精神疾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一直受到技术和生物学的限制,使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许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世界上43%的人口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但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MRI诊断,因此需要扩大MRI在神经科学上的应用,而MRI在神经科学上的应用探索受到传统全身MR系统性能的限制。

    2024年5月,GE Health Care宣布推出其SIGNA MAGNUS,这是一款正在申请FDA 510(k)的头部磁共振(MR)扫描仪。SIGNA MAGNUS 3.0T MR成像设备专为神经学和肿瘤学研究的最高标准而设计,仅用于头部成像。该设备采用Hyper G梯度技术,具有300 mT/m和750 T/m/s的梯度技术,可提供卓越的梯度性能,能够检测以前无法实现的精细细节,帮助神经科学家、神经科医生、神经放射科医生和肿瘤学家超越障碍,以增强对复杂疾病的诊断、理解和治疗。

    点击量:1
  • 摘要:

    由于具有小的核矩,核钟跃迁对外届电磁场高度不敏感,非常适合用作原子钟。此类核钟被认为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时间精度,超过当前基于原子电子跃迁的原子钟性能。基态229gTh和异构体229mTh之间的低能核跃迁是其中一类。目前,229mTh的能量近似确定为8.3 eV,该核跃迁能够利用一个VUV(真空紫外)激光进行激发,实现高精度激光光谱。其中三价态229Th3+有着合适的闭合跃迁,适合于离子囚禁、激光冷却和态制备,是研制229Th核钟的合适平台。然而,一些核跃迁的重要参数当前还是未知的,比如核衰变寿命等。

    2024年4月17日,日本量子计量实验室Hidetoshi Katori(香取秀俊)教授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了题为“Laser spectroscopy of triply charged 229Th isomer for a nuclear clock”的文章。在该文章中,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核态选择的激光光谱技术,能够用来确定核衰变寿命。该技术能够从包括229gTh3+和229mTh3+光谱信号中选择性探测229mTh3+。研究人员利用连续供应的233U作为原子源来制备229Th,确定了229Th3+核衰变寿命为1400+600-300。而且,通过确定超精细结构常数,研究人员将229Th核钟对精细结构常数α变化的敏感度不确定性降低了4倍。这些结果将为229Th3+核钟及其在新物理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数。

    点击量:1
  • 摘要:

    原子钟守时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基础角色,从运输、电子通信到云计算。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一个分布式高性能的微波原子钟网络,提供纳秒级全球同步功能。可搬运光钟守时的出现开辟了皮秒级全球同步的途径。然而,虽然实验室光钟已经达到了小于10-18量级的精度,但是体积、环境敏感度和成本等因素仍然限制着可搬运光钟达到同等水平的性能参数。

    2024年4月24日,美国Vector Atomic公司在《自然》期刊发表了题为“Atomic clocks at sea”的文章,报道了其开发的几台高性能、全集成的碘分子光钟。该光钟组在海上连续运行了20天,每天的计时误差小于300皮秒。碘钟样机集成体积为35 L 安装在3U 19英寸机架上。光钟信号通过三角帽(TCH)配置进行对比测量。安装完成后,光钟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和比对。数据显示PICKLES和EPIC光钟短期稳定度达到5E-14/√τ和6E-14/√τ,优于主动氢钟ST05的短期稳定度。这两台光钟的十万秒频率稳定度小于5E-15。研究结果证明了碘分子光钟能够用于实际的光学守时系统,其在海上环境中的优良表现也将推动光钟守时更快地实现广泛应用。未来,研究者将在下一代系统中进一步改进光钟的短期稳定度,降低系统体积、质量和功耗等。

    点击量:1
  • 摘要:

    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磁共振参数图像重建问题中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深度学习算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例如,ResNet、U-Net等)直接将采集得到的磁共振加权图像映射到参数图像,提升了参数图像重建的精确性和速度。但是,通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对于不同采集参数获取的数据的泛化性能相对较差。

    2024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冯衍秋团队通过融合参数成像中的物理模型信息和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磁共振参数图像重建网络(Model-based Magnetic resonance Parameter Mapping Network,MMPM-Net),其对于加权图像的采集参数的变化有很强的鲁棒性,同时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该研究在大脑横向弛豫率 R2(1/T1)参数和纵向弛豫率R1(1/T1)参数图像重建任务中对MMPM-Net对于噪声和数据采集过程中回波时间(TE)和翻转时间(TI)的设置变化的鲁棒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MMPM-Net能够实现快速准确、高可重复性的R2参数和R1参数图像重建。此外,相较于其他基于模型的深度学习算法,MMPM-Net对于加权图像采集参数的设置的变化有更好的泛化性能。该研究以“A model-based MR parameter mapping network robust to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acquisition setting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医学影像分析》上。

    点击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