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ioSafet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Science: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预起始复合物在核心启动子上的组装机制

编译者:hujm发布时间:2021-5-4点击量:112 来源栏目:科技动态

RNA聚合酶II(Pol II)介导的转录起始需要组装一种预起始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在此期间,14个亚基的转录因子IID(TFIID)识别核心启动子并招募TFIIA、TFIIB、TFIIE、TFIIF、TFIIH和Pol II,依次组装核心PIC(core PIC, cPIC)、中间PIC(intermediate PIC, mPIC)和全PIC(holo PIC, hPIC)。教科书上的转录起始模型是从TBP(TATA框结合蛋白,TFIID的一个亚基)与TATA框的结合开始的。然而,多达85%的编码基因缺乏共有的TATA框,而且几乎所有Pol II介导的基因转录都需要TFIID复合物。尽管对基于TBP的PIC在TATA框启动子上进行了广泛的结构研究,但TFIID如何支持PIC在不同启动子上的组装仍然是不清楚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重建了基于TFIID的人PIC,并解析出它的低温电镜结构。在13个不同的(天然的、复合的和突变的)启动子上,通过25种处于不同组成和构象状态的复合物结构来描述PIC的逐步组装。Pol II、TFIID模块和TBP-启动子在近原子分辨率下的结构允许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4月30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on core promoters”。

不同构象下的结构显示了一种共同的TFIID结合模式,以及TBP加载在TATA框启动子(TATA promoter)和无TATA框的启动子(TATA-less promoter)上。出乎意料的是,TBP在PIC中类似地让TATA框和无TATA框的启动子弯曲。不同启动子上的PIC组装在cPIC处分化为两条轨道,在hPIC处汇合。在第一轨道上,TATA-DBE启动子上的cPIC、mPIC和hPIC分别采用Park、Neutral和Drive构象,表明启动子逐步沉积到Pol II,并伴随着广泛的模块重组。在第二轨道上,纯TATA框启动子(TATA-only promoter)和无TATA框启动子上的cPIC、mPIC和hPIC采用Drive构象,表明发生直接启动子沉积。

这些差异来自不同的启动子组成,导致启动子上“匹配”的模块与“重新定位”的模块分离,并导致不同的PIC结构和启动子轨迹。在hPIC中,TFIID稳定化PIC组装,支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加载到Pol II上和CDK7介导的羧基端结构域(CTD)磷酸化。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解决了解决了大多数核心启动子的TATA框缺乏和TFIID复合物(而不是单独的TBP)在转录中的必要性之间长期存在的争议。TFIID能识别启动子并支持TBP诱导的启动子弯曲和高度多样化的核心启动子上的轨道PIC组装。这种逐步的启动子沉积可能作为一个检查点,以防止在PIC完全组装之前的杂乱起始,而hPIC提供了一个独立于启动子类型的转录起始的共享起始点。PIC组装的结构可视化为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辅激活物和表观遗传调节因子背景下的转录起始提供了一个框架。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Nature Genetics报道大规模肺癌易感性全基因组研究
  2. 2 世界首个3D打印柔性心脏诞生
  3. 3 美首次批准RNA干扰技术作为杀虫剂使用
  4. 4 世界首个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试验数据发布
  5. 5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与广州健康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6. 6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取得新冠病毒血清分型新进展
  7. 7 澳大利亚抗生素滥用问题严峻
  8. 8 苏州医工所王策课题组在流动流体中的三维细胞捕获取得进展
  9. 9 WHO警示“超级淋病细菌”正在全球扩散
  10. 10 Nature:科学家发明“分子诱饵”,不用抗生素也能除掉细菌
  1. 1 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开展SARS-CoV-2感染致病机制及肝素抗病毒感染效果研究
  2. 2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取得新冠病毒血清分型新进展
  3. 3 Nature:科学家识别出冠状病毒进入人类细胞所使用的特殊受体
  4. 4 世界首个CRISPR基因编辑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试验数据发布
  5. 5 Nature:揭示人类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之谜
  6. 6 Nature子刊:潘秋卫团队构建皮肤类器官,探索猴痘病毒的感染和药物治疗
  7. 7 苏州医工所王策课题组在流动流体中的三维细胞捕获取得进展
  8. 8 Nature子刊:感染新冠一年后,仍有5%的人存在后遗症?
  9. 9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团队联合开发刺激广谱免疫反应的新冠病毒三聚体疫苗
  10. 10 Nat Microbiol: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皮肤类器官有助揭示猴痘病毒感染之谜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