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Energy 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 Advanced ener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共计 1,955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业内首创新型分层取水工艺在玛尔挡水电站正式应用 2024-06-26

站在玛尔挡电站进水口处,叠放安装着一层层像竖立着的百叶窗样的闸门,该闸门可以在5分钟内灵活实现任意一层门叶的启闭,控制水流从该分层下泄。这便是西北院联合有关单位历时几年研发出的一种业内首创的新型分层取水工艺:分层立式导叶阀。该分层取水工艺可快速有效的实现水库低温水下泄对下游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了解,玛尔挡水电站工程蓄水运行后,库区将出现水温分层,出库水温与自然河道水温会出现较大差异,特别是在鱼类繁殖季节,下泄水温会较自然水温降低2.4℃-3.8℃,低温水对下游鱼类的生长繁殖会产生比较大的不利影响。 低温水减缓措施是世界各国高坝大库建设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以传统叠梁门为主,通过吊装机械操作叠放一块块整体平板闸门,实现低温水的减缓。该方法操作流程繁琐,启闭一次历时耗时长,水温恢复响应慢,不能短时间达到低温水减缓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西北院研发提出了一种百叶窗式“分层立式导叶阀”型式的分层取水工艺,利用这种百叶窗式的闸门结构替代了原来的整体平板闸门。新型闸门可通过电气直接控制每个单块上的电机、螺杆,灵活快速的实现单块闸门的启闭,大大缩短低温水减缓响应时间,提升分层取水效率和低温水减缓效果。 该分层取水新工艺在玛尔挡水电站的应用,将会显著促进分层取水技术创新的发展,减缓库区水温分层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查看详细>>

来源:能源界 点击量:0

2 国内首套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投运 2024-06-26

近日,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在广州投运,在国内率先通过一套装置完成制氢和发电,实现了绿电和绿氢的双向高效可靠转换,标志着我国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示范应用”。 由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研发并投运的电氢双向转换装置,位于广州南沙小虎岛电氢智慧能源站,在外观上看,纵横交错的“钢管森林”旁矗立着三个银灰色集装箱,以及一个小型储氢罐。该装置基于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具有电解池和燃料电池两种模式,集制氢与发电功能于一体:在电解池模式下,装置通过高温电解水制取“绿氢”,将这些氢气收集到储氢罐,可随时向站内供氢;当一键切换成燃料电池模式后,可将储氢罐内的氢气输送回装置,通过电化学反应按需发电并网。 广州供电局氢能源研究中心杨怡萍介绍:“目前,通过对大功率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的突破,装置的系统电解制氢功率已达100千瓦,电堆平均每三度电可制一立方氢,相比传统电解制氢技术的效率提升了20%-30%,尾气循环利用下发电效率可达60%。” 据悉,该装置依托“电-氢”和“氢-电”的高效、双向转化优势,丰富了新型电力系统的调节资源,助力更多的新能源并网消纳,也提升了电网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韧性与可靠性。一方面,该装置可以作为储能设备,在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的绿色电能用来制氢,并储存起来,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风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就近消纳,促进能源间的“时空转移”,也为交通、工业等行业提供“绿氢”,助力各行业深度脱碳;另一方面,该装置可以作为发电设备,在用电高峰时,以及各类应急情况下,将储存的绿色氢气用来发电,实现电力供应更加安全可靠、绿色低碳。 “这套装置实现了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面国产化。”杨怡萍介绍,“作为小型、分布式的能源生产单元,未来通过模块化叠加组合,装置的制氢与发电功率可达到兆瓦级。”据了解,这套电氢转换装置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今后该技术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电氢转换规模将提升百倍,拓展到万千瓦级。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氢能产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广州供电局副总经理龙云认为,通过“电-氢”转换,全社会用氢客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用电客户,以绿氢为途径,既能大幅增加电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最终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查看详细>>

来源:国际能源网 点击量:0

3 我国首次实现控温甲烷化技术中试应用 2024-06-25

6月24日从中国化学五环公司获悉,每小时250标准立方米控温甲烷化中试装置圆满完成1000小时性能考核测试,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核,各项工艺指标运行稳定。这是控温甲烷化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中试应用,实现了废气高效生产天然气的关键一步,为下一步工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甲烷化技术是甲醇弛放气、焦炉煤气、低阶煤或生物质热解气、沼气等行业工业尾气高值化利用和煤生产天然气的关键环节,通过降低甲烷化的反应温度,可以提高反应效率,降低生产天然气的能耗和成本。 2018年,五环公司开始研发控温甲烷化技术,开发出新型低温高活性甲烷化催化剂和高效控温反应器,并与合作单位联合建成中试示范装置。据介绍,该装置具有工艺流程短、能耗低、投资省的特点,为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对持续稳定供应天然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五环公司将持续聚焦研发创新,实现催化剂创新与工艺工程化的融合,开发完整成熟的大规模控温甲烷化工艺包,力争早日实现该项技术的首套工业化应用,助推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查看详细>>

来源:能源界 点击量:6

4 俄罗斯科学家开发出借助细菌清理油井的技术 2024-06-25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新闻处24日表示,该校和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的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取得了俄罗斯首项借助细菌清理油井的技术专利。 该校消息说:“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中心和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微生物学方法清除开采井中在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沥青树脂石蜡沉积物的技术。” 该方法基于石油有效破坏性菌株。从开采地点(汉特-曼西斯克和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被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石油有效破坏性菌株,从中选取了对石油具有高分解能力和生长率相对较高的菌株,使用含有这些菌株的浓缩剂对油井进行清理。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中心副主任安德烈·萨夫琴科解释说,将带有细菌的浓缩剂倒入井中,通过泵的运行开始循环。最后,细菌传播并开始破坏已经形成的沉积物,对开采油井的所有组件,包括最难以接近的组件进行清理。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指出,这种方法避免了长时间地关闭油井,以及将设备移至地面然后进行拆卸和清理的大量劳动和昂贵过程。细菌是有需氧菌,因此当不再需要它们时,只需停止向其供应空气一段时间,井中的液体即可轻松地将它们清除。 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所使用细菌的技术和发明专利,目前正就在俄罗斯石油公司油井现场测试进行谈判。 查看详细>>

来源:能源界 点击量:1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